附近约学生一晚上100块软件-凤凰楼信息免费茶楼,400元3小时快餐不限次数电话,附近学生100元4小时电话号码

文明评论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生态殡葬 让生命回归自然

来源:舟山文明网 责任编辑:邱 双燕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17:22

  

  

  据11月26日《舟山晚报》报道,定海首个区级节地生态安葬项目——莲海陵园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计划12月底完工。该陵园计划总投资950万元,总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包含公园式壁葬区、停车场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将推出壁葬、莲花台葬、树葬、竹林葬、可降解葬等多种生态安葬方式。

  立一块墓碑、择一处墓地,是一般民众认为能让逝者“入土为安”、生者“凭吊有物”的传统殡葬方式。但在老龄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殡葬方式占用有限土地资源、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尤其对人多地少的舟山来说压力更大。不同的是,生态殡葬强调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近几年应运而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近些年来,舟山倡导移风易俗,积极推行以骨灰纪念存放方式为主,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相结合的节地生态安葬成绩显著。自2010年起至去年底,已实施了省内外海葬1616例。目前,全市共建成16处省级公益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实现乡镇(街道)节地生态安葬点全覆盖;骨灰堂(塔)65个,设置9万余个格位。当然,囿于传统观念影响和生态安葬供给不足、激励引导措施待完善等因素,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推进生态安葬,需要公众心理和殡葬机制的双重“破障”。公众心理“破障”,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通过各类文化艺术展演展览,宣传生态殡葬做法、厚养薄葬理念,引导更多人理解和认同殡葬绿色转型的价值和意义。殡葬机制“破障”,需要政府在推进殡葬设施建设、规范标准操作、完善鼓励政策上做好工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将殡葬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殡葬公共服务产品。

  从土葬到火葬,再到生态安葬,期待文明节俭、绿色殡葬理念得到更广大群众理解和认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殡葬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舟山文明网评论员 雷予晖)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