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赋能城市文旅新活力
来源:舟山文明网 责任编辑:邱 双燕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17:01
最近,许多路过沈家门渔港的市民和游客发现,渔港文旅驿站岛与书房的灰砖外墙上出现了“沈家门”三个大字,白底红字由近3000个渔业养殖浮球组成,颇具海岛风情。这个创意作品成了沈家门渔港的又一网红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提起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与之相关的文化地标相连,像刚建成的定海古城东城门城墙,朱家尖普陀山观音法界,岱山鹿栏晴沙祭海坛……这些文化地标,成为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个建筑或一种标识,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进而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以这个“沈家门”网红地标为例,在沈家门渔港中心段用养殖浮球制作出“沈家门”大字,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灰墙白底红字的色调搭配,更映衬出这个古老渔港的历史底蕴。只有充分挖掘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历史要素,才能打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地标,让城市文脉赓续绵延。
地标是静物,一旦注入文化内涵,便有了温度。因此,打造文化地标,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用价值,为群众提供实质的文化内容和服务。新城海湾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好去处,普陀大剧院获评“首届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岱山东沙古渔镇弄堂节营造了非遗绽放和千人共宴交相辉映的盛景……这些人人可享、人人乐享的文化地标,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也让民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文化地标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属于公共资源。让文化地标更好赋能城市文旅新活力,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履行好职责,做好事前监督,加强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化,严格备案把关和日常监管。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投资建设科学论证、依规进行,防止乱建滥造、破坏自然风貌、片面追求外观形象。
(舟山文明网评论员 盛前山)
- 上一篇:
- 下一篇:让夜校引领全民终身学习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