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约学生一晚上100块软件-凤凰楼信息免费茶楼,400元3小时快餐不限次数电话,附近学生100元4小时电话号码

新时代文明实践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新时代文明实践

沈家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提升全民“精气神”

来源:舟山文明网 责任编辑:邱 双燕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7日 16:26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的核心任务是传播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了牢牢把握这条主线,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念,凝聚信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沈家门街道自2021年4月份正式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以来,强化工作落实,统筹安排组织架构、精心策划活动内容,一年来深得辖区群众的支持,为提升全民“精气神”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搭建平台,所、站、点全覆盖。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保障的“五有”标准全面开始实践所(站)日常工作,有场所,整合街道、社区、村综合资源,通过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等衍生场所,目前1个所、29个站、59个点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有队伍,以环境保护引导团、东海渔嫂法治宣传团、老年保健养生咨询团、便民义工团、党员先锋服务团等特色志愿群体组成的实践所(站)队伍253支,现有志愿者4296名;有内容、有活动,突出强调“实践”,补短板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如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好民风民俗建设,营造邻里和谐、尊老爱幼、崇尚向善的文明乡风,并通过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精气神”;有保障,街道各站、点建设遵守有基础平台的发挥原有功能,没有固定平台的重建活动场所,社区、村“两委”班子单位实践站专职负责人员,有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全年活动开展,同时视条件取缔村原有固定赌博点等场所,建老年活动中心,扭转不良村风村貌。

  拓展载体,输入和输出相结合。严格遵循实践活动“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五大类主题教育,在此基础因地制宜,细化活动内容,营造服务输入和文化输出“两手齐抓”的良好局面。例如村级实践站努力打造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形象,通关科学文化学习,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积极将文化实践融入到农村农业生产中,组织开展送理论、送科技、送好苗等活动,结合农村实际将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区最新党代会精神,农民关心的房屋拆迁、土地改革等热点问题和中央精神第一时间带到他们身边;文化输出以实践所(站)现有活动场所资源和志愿服务群体资源为代表,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进社区、进小区,“我们的节日”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科普教学、应急培训等相结合的方式,全年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展示,另以实践站策划活动和群众点开展文化活动的模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不断增强文明实践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全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突出”营造宜居人文渔港。一是突出政治引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引领群众一起奋斗,推动城乡发展,创造幸福渔港生活;二是突出精准务实,始终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新需求、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供需精准,供给有效,真正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常态化、受欢迎的文明传习志愿服务;三是突出常态化服务,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文明传习活动和传习队伍常态化、持续化、精品化,打造多支常驻群众身边,受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团队,让实践站设在群众身边,活动也带到群众身边,形成“人人都是文明传播者”的良好局面;五是突出短板补足,把各种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有序、有效、持久地配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尤其不能落下渔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区域,全力打造农村群众精神家园和“富足、健康、和谐、文明”的品质生活,逐步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路、对策和方法,真正实现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形式到内容的“精神短板”补足。

  (沈家门街道)

返回】 【打印